咨询电话 15996370505 025-69853799

栏目导航

农业文化遗产——关乎未来,意在长远
发布时间:2016-05-06
访问量: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功能领域不断拓展。农业部坚持以品牌引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面点线结合的思路,通过优化整合,重点打造“3+1+X”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

其中,“1”即着力培育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继续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每两年认定一批(从2012年开始),不断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开拓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传承的途径、方法,逐步形成动态保护、传承和利用机制。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农业部对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为: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并非传统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传承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系统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的资源管理知识以及适应性的生产技术,表现出巧夺天工的景观设计。因此,“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文化底蕴丰厚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有益探索,也是为现代农业发展保留弥足珍贵的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



 

1、活态性

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至今仍具较强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传统农业技术与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 

2、动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农业文化遗产表现出系统稳定基础上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3、适应性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农业文化遗产表现出系统稳定基础上的协同进化,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


4、复合性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特征。


5、战略性

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贫困等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多功能性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7、可持续性

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利共生机制,表现出生态、经济与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


8、濒危性

由于政策、技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不可逆变化,面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和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风险。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是在做好“两个保护”(农业生态保护与农业文化保护)的前提下,探索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文化底蕴丰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地区发展和遗产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思路,其保护与发展途径包括:

1)建立以生态与文化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和政府、科技、企业、社区、公众“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2)以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与生态景观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以传统民俗、传统村落、传统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文化保护;

3)以“三产融合”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误区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1
一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立起来。“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则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而言,内涵的保护远大于形式的保护。
2
二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立起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系统在新的条件下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并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为遗产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3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对立起来。保护不是保存,发展不是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积极的保护。既反对缺乏规划与控制的“破坏性开发”,也反对僵化不变的“冷冻式保存”。


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通过保护,希望能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辉煌成就的窗口、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生物与文化“基因库”、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地。



专家观点 

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旅游,是农业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必须与农业密切相关,这种业态是介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遗产地旅游之间的一种业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核心内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资源,而且旅游业也是这些地区农业功能拓展的重要途径。农业文化遗产地原来主要是生产功能,发展旅游业后拓展为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就是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良好的生态功能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闵庆文

 

农业部从2012年开始分三批认定了6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空白,有力地带动了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

4月5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公布。农业部部署开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对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展普查,准确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系统分布状况和濒危程度,为国家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编制农业文化保护规划、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本次各地普查材料上报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30日,农业部将整理汇总各地普查上报材料,并组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和分级,形成分层次的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


微信公众号

江苏南京办事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路8号国家农创园 邮编:210000
安徽马鞍山办事处: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路功辉大厦1207室 邮编:243000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金码大厦B座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15996370505 / 025-69853799
电子邮箱:znftshichang@163.com

Copyright @ 2022南京中农富通农业规划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hznfutong.com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68935号 免责声明:如转载我所案例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技术支持:快诚网络   

江苏南京办事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路8号国家农创园 邮编:210000

安徽马鞍山办事处: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路功辉大厦1207室 邮编:243000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金码大厦B座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15996370505 / 025-69853799

电子邮箱:znftshichang@163.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