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程之中,肩负着从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其建设核心是发展优势产业,通过规模集约经营,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百姓增收致富;其建设基础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发展基础而言,目前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
农业科技进步奠定基础,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新型生产经营体制提供条件,传统分散的家庭经营使农业发展缺乏规划和有效监管,影响资源、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基地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应当结合区域实际,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体来说,要切实把握以下5个重要环节:
健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良好的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是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保障。在政府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发挥市场的驱动力和调节作用,建立兼容生态价值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得以长足发展。各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在投资、信贷、补贴、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逐步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与激励机制。借鉴有关经验,探索建立区域生态农业补偿机制,着重向扶贫开发重点县、水土流失重点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明确补偿环节和补偿主体,完善补偿标准和操作规范。
建立区域高效生态循环农业集成示范区
根据各地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循环系统的设计、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在农业发展重点县域(乡镇)范围内进行更为细致的功能区划分,识别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以及生产适宜发展区,优化种植和养殖业的空间布局,完善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避免可能带入的外源污染。设立区域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通过应用农业绿色技术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推进区域生态农业的绿色化、产业化和高效化。
强化高效生态农业绿色技术集成创新
要着力健全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支持的科技投入机制,支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农业绿色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在基因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污染生物修复、智慧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鼓励和支持包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传统生态农业实践精华、农民累积的经验等在内的农业绿色技术组装集成,然后推进本地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集成创新。同时,鼓励农业科学与其他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实现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突破。
健全完善权责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
面临复杂且涉及多个部门的信息交流、现状分析、政策制定等任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协调办法,建立有充分授权和广泛协调能力的协调机制。要研究制定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思路定位、把脉出招,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具体措施、保障条件等。要强化制度法规建设,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农业补贴制度等,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环境治理,开展土壤修复试点。
着力强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意识教育宣传
农民通常把追求产品数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 存有“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没价”的落后观念。因此,要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舆论阵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宣传,努力增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态环保意识。要发挥省级农科院、地方农业院校人才技术密集的优势,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效,让农民共享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广泛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长三角农业规划 安徽中农富通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