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而历经漫长岁月发展形成的乡村特色文化正是文化振兴的主要抓手,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保护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乡村特色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流失、发展粗放、产业融合度低以及经济价值未完全发挥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为例,从挖掘探索并梳理文化资源、提出文化发展策略以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振兴乡村特色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乡风文明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保障,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又为乡风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环境保障。因此,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乡风文明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链接作用,而实现乡风文明的实质就是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的历史积淀与灵魂,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特色文化的振兴更加彰显乡村文化的本土特质及独特魅力。特色文化是广大农民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孕育而生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因此,只有振兴特色文化,才能彰显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避免同质化。第二,乡村特色文化的振兴更加巩固乡村善治的根基。中国农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下来了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尊祖敬宗、礼仪忠信、仁孝廉耻等文化精髓,而这也是乡村走向“善治”的重要基础。第三,乡村特色文化的振兴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当前,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乡村文化的落后和缺失,其内因是农民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振兴乡村特色文化就是要让农民树立传承乡村文化的责任感、自豪感、拥有感,形成文化自觉。本文以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振兴为例,探索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乡村特色文化,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旌阳区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旌阳区为德阳市的主城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边缘,不仅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商业之城,也是川西平原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与周边地区相比,旌阳区文化类型更加丰富多元且独具特色。其中“一门三孝”的德孝故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德孝文化已成为旌阳区的文化名片和城市标签;德阳市旌阳区别具特色的德阳潮扇曾是皇家供品,后来也曾作为国礼礼赠多国,远近闻名,现已被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旌阳区还拥有以“上九会”、“城隍出巡”、“感天大孝祭”“安安送米”传说、“二叶文化”等为代表的丰富的民俗活动、文学艺术、民间曲艺等多种艺术文化,以旷继勋业绩碑、刘庆恩寄籍地、知青大楼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绵竹古城遗址、汉代上庸长阙等古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
近年来,旌阳区在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现状
笔者在参加《德阳市旌阳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编制的过程中,对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现状,进行多次深入调研,了解到旌阳区文化类别多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特点。旌阳区文化类别有二十多种,包括德孝文化、长寿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地方节庆、文艺曲艺、民间手工艺、蚕文化、饮食文化、泉文化、古渡文化、知青文化、三国文化、汉文化等,其详细的文化资源分布见图1。拥有区级以上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共12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个,其详细情况见表1、表2。
目前,旌阳区逐渐重视特色文化保护,开展了文物遗产普查,划定保护范围等相关工作。另外,在文化传承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建设文化载体和开展文化活动等工作正逐步推开。旌阳区德孝城文化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叶毓山、叶毓中文化艺术博览园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叶毓山、叶毓中艺术研究中心已正式成立,以“西蜀泉乡—九禾农庄”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园区已成为特色文化展示和传承的窗口,具体文化产业分布见图2。同时,旌阳区已形成“上九会”、“城隍出巡”、“感天大孝祭”、德阳民俗文化赏花节、“崴螺山长寿风情·辣椒节”等富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承效果。总之,旌阳区在特色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表1 旌阳区重点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
表2 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
图1 旌阳区文化资源分布图
图2 旌阳区文化产业分布图
2、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存在问题
(1)乡村特色文化被淡化或遗忘
旌阳区对乡村特色文化重视程度亟需提高。通过调研发现乡村特色文化正在逐渐被淡忘,甚至有部分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地政府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支持力度不足,对最具乡村风味、最有生活气息的特色文化的发展缺少投入和支持,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第二,农民的文化意识淡薄。农民生活不富裕,思想观念保守,以追求物质生活为主要目标,无暇顾及精神层次的追求,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致使农民的文化意识日渐淡薄。第三,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伴随着旌阳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外流,乡村文化的承载体正在大量消失,传承乡村特色文化的主力正逐渐消失。第四,城市文化的冲击。由于受到城市风尚的影响越来越大,乡村文化的特色逐渐消失,城乡文化的差异将逐渐消弭,城市的网吧、KTV、小吃街等掩盖了原本淳朴的乡土文化,进城农民对故乡的记忆也逐渐模糊,情感难以继续维系。以上都使得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淡化和遗忘。
(2)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方向缺少引导
旌阳区拥有相对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但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缺少方向及策略上的引导,导致其缺少文化品牌引领、发展分散、自我封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旌阳区缺少极具引领性的文化品牌,该区拥有独具特色的“一门三孝顺”“涌泉跃鲤”的孝文化资源,并未将其作为全区的文化拳头来做。第二,特色文化发展自成一家,合力不足。第三,特色文化的发展和外界几乎零交流,没有充分发挥地处成渝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文化发展相对封闭,没有形成区域影响力。
(3)对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挖掘不充分
基于地区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会助推旅游业、农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以文脉相联系的乡村振兴产业链。该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萌芽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比如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程度低,特色文化尚未在旅游中得到弘扬并发挥经济价值,最终导致乡村旅游缺少文化的注入,失去了灵魂。再比如,缺少文化与农业、文化与美食等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开发。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触觉不够长,发展前景受限。比如,乡村文化产业缺少互联网的支撑,特色文化产业没有走出去。三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载体支撑,比如川西农耕文化展示平台、民俗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产业孵化生产基地、乡村文化研究基地、乡村文化融资平台等建设不足。
传承旌阳特色文化的策略
基于旌阳区特色文化发展的现状,深感乡村特色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认为推动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振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挖掘并梳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
通过走访调查旌阳区古文物遗迹、访谈区文化局领导、采访特色文化的传播者以及当地村民,深入挖掘旌阳区优势文化资源,最终提炼包括德孝文化、长寿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在内的二十多种文化形态。经过梳理和分析以上不同文化的内涵和属性特征,认为在旌阳区需要融合打造成五大文化主题,分别是德孝文化、乡愁文化、水韵文化、红色文化及古韵文化。
图3 旌阳区文化提炼
2、积极发展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
(1)传承德孝文化
德孝文化是旌阳地域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旌阳应在传承“善事父母”的孝文化基础上不断延伸,发扬孝悌、孝善、孝忠、孝廉等广义的孝文化,促进孝文化的不断转化、演化和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打造旌阳孝文化名片、延续旌阳孝文化血脉、增强旌阳孝文化自信。旌阳德孝文化的打造要需要走“虚实结合”之路,“实”代表有型载体建设,“虚”代表无形载体建设。
在有型载体建设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要寻找并修复有关孝文物遗迹,如开发孝文化相关泉眼。二要做好孝文化展览,如建设孝文化展示馆、完善德孝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系统整理并展示德孝文化的史料典籍及古今中外孝的理论和孝文化的研究成果等,特别是孝泉“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有关记载。三要结合城市建设营造孝文化氛围,如多以孝文化命名路、街、巷、里,多立“一门三孝”“涌泉跃鲤”的故事雕塑。四要打造孝泉古镇古文化旅游一条街,形成集古镇游、文化游、商业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街道。五要面向市、省乃至全国建设老年颐养休闲中心,包括老年休闲娱乐场所、老年大学、老年食堂等,提供系列服务,推进养老敬老社会化。
在无形载体建设方面,首先要打造孝文化品牌,将孝文化渗透于工农业副产品的命名、商标、包装、简介、广告,做孝字文章,创旌阳德孝品牌。二要扩大孝文化艺术节、会议会展的影响力,定期举办孝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好与孝道有关的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活动。三要举办各类亲民的孝文化活动,如“重走安安路”、“重走三春路”。四要加强大众媒介的广泛宣传、全民树立孝悌、孝善、孝忠、孝廉的道德风尚。五要挖掘并鼓励有关孝文化文学、影视、歌曲等的作品创作,增强孝文化的感染力。
(2)传承乡愁文化
旌阳区乡愁文化的打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旌阳区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村落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等为基础,营造浓厚的乡愁情结。加强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的保护,深入挖掘并传承乡村聚落文化、赶集商贸文化等传统生活方式,留住乡民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举办农耕文化节、饮食文化节、农产品会议会展等,弘扬农耕文化,同时组织乡愁文化体验活动,增加文化的趣味性。二是,以旌阳文学艺术、民间曲艺、民俗活动等优质文化资源为支撑,活跃乡村文化生态。注重发现和推举热爱并擅长文学、曲艺、表演等文化人才,组织建立文化协会,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包括节日主题的乡村文艺演出、书画作品、文学作品评优评选等活动,加强文化交流。综合考虑各镇、各村文化资源、地理区位、现状条件等,搭建旌阳区乡村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培育文化载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本土名人,投入旌阳区独特的优质文学、艺术、民间曲艺、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传承。
(3)传承水韵文化
旌阳区水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古渡文化、水利文化和泉文化等。深入挖掘全区现有古渡口(天元镇三河渡口等),结合河流水系,开展码头游船项目,设置水上、码头集市销售土特产品,再现古时渡口商贸情景。依托绵远河、石亭江、凯江,发展沿江休闲带,开展垂钓、观景、漫步、骑行、摄影、饮茶等项目。依托旌阳人民渠等水利设施,打造水利方面的科普教育点。依托德新、柏隆独有泉水资源,开发以“泉水”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民宿、餐饮、游乐、温泉、康养等业态。
(4)传承红色文化
深入挖掘旌阳区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孝泉镇旷继勋业绩碑、刘庆恩寄籍地和扬嘉镇知青故居等优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深化党史和国史学习教育,讲好旌阳故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对成年人开展培训、素质拓展,对党员开展党建活动,不断提升红色文化主题的活动策划水平。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考虑将红色文化融入住宿、餐厅、工艺品、摄影等业态,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相互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5)保护传承古韵文化
旌阳古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许、双东和孝泉三个镇,通过各镇的主要道路对不同遗址点进行串联,打造一条以古韵文化为基调的古文化集中体验带。加大对古文化的保护传承,主要措施有:一是对绵竹古城遗址、汉代上庸长阙等遗迹划定保护范围;二是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文化遗产保护;三是实施德阳历史名人传承工程,充分挖掘旌阳籍德阳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让历史名人及其优秀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同时考虑与周边其他农旅、商旅、文旅项目、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开发。此外通过会议会展、文艺汇演、亲子古装体验、古文化文创产品开发等,增加古文化的体验感和趣味性。
(6)发展文化产业
旌阳区乡村文化资源禀赋较好,可通过以下四大模式构建乡村文化产业。第一,“文化+旅游”模式,通过对川西农耕文化、乡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旅游产业融合式开发,打造旌阳乡村文化旅游的大美格局。第二,“文化+品牌”模式,通过赋予乡村产品以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底蕴,锻造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品外观策划,如打造“安安米”区域品牌、“冷泉鱼”特色美食、德阳潮扇等传统手工艺,打造旌阳特色文创乡村。第三,“文化+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宣传模式,让乡村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发展的触觉,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同时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培训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第四,“文化+平台”模式,通过创建农耕文化展示区、川西民俗文化展示平台、“旌阳工美大师工作室”、文化产业孵化生产基地、“工美集市”、“孝文化、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乡村文化研究基地、乡村文化融资平台等,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
结语
通过对旌阳区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振兴,尤其是特色文化的振兴尤为重要,而特色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探索清楚乡村本身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的思路及策略,进而通过文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此为乡村产业振兴开创新的道路,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文化动力。最终通过繁荣乡村文化,赋予农民生活以自豪感、幸福感、快乐感,更好的激发人们在乡村生活的愿望。
农业规划咨询:市县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都市农业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农业农村投资机会研究、涉农企业战略咨询、农场园区企业管理咨询等业务。
联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