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花开,春意盎然,桃花、樱花、梨花、油菜花吸引八方游客,“赏花经济”在这个春天怒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的传统,从“采菊东篱下”之隐逸到“黛玉葬花”之凄美,从“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赏花贯穿古今。
春天,一个注定要与鲜花紧密相联的时节,竞相怒放的各类花卉丰盈了春光,也为各大以赏花、春游为特色的观光地赚足了人气与财气。去城市周边地区或乡村赏花,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赏花经济”概念升温,是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城市病”越来越重,人们想去乡村寻找一片净土、乐土,享受田园风光,这是“赏花经济”火爆的基础力量;
如今靠种庄稼增收越来越困难,多功能农业的理念逐渐被农民所接受,一些地方开始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
“资本下乡”也是赏花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的花田就是旅行社参与投资的。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从农家乐到现在的赏花游,“农业+旅游”的新路越走越宽。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样,乡村风貌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村落和乡村自然风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城里人到乡村赏花,是一种“双赢”。对城市人来说,赏花游能够满足户外休闲、风俗旅游、放松娱乐等需求;对农村人来说,“赏花经济”能够增加收入,也能让他们意识到,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以外,还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赏花经济”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现在一些地方对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观赏应该仅仅是农业景观功能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副产品,但有的地方把它当成了重心。比如有些地方,农民或旅行社圈地种了一片油菜花,仅仅通过门票获得收入,过了花期就不再管了;有的地方种向日葵,也不要向日葵的果实,等花期一过就毁掉。
放弃农业的主要功能,仅仅靠“副产品”带来收益的农业,是不值得提倡的。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也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我们鼓励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但应该在完成农业生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赏花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更有持久性。春天有花看,秋天有采摘,春华秋实,这才是完整的农业文化链条。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会发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朱启臻说,乡村是一个综合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得到多种满足。乡村是一座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
赏花是个春天产业,然而,当季节交替、繁花落尽之时,这些一度火爆的赏花之地如何避免“人走茶凉”的尴尬?“赏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该如何实现?
各地要将节令性的“赏花经济”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要形成常年的乡村旅游经济,打破“赏花经济”的季节性局限。所谓“功夫在花外”,单一的项目和时间支撑不了整个行业。“赏花经济”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如何做到以花为媒,真正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产品才是王道。由此,政府部门主导和引导必不可少。
一是规划,明晰不同基地的发展类型,有针对性加大投入,尽力完善配套设施和接待能力;
二是延伸,推动由赏花向摘果、一时到四季、花卉观光向文化休闲的转型升级,碾宽拉长“赏花经济”产业链。
三是整合,和周边的景点资源进行融合互动,与地区文化相结合,跳出赏花、采摘、吃农家饭的固定思维,丰富“赏花经济”内涵,吸引外来游客驻留,多方增加综合效益,更大范围撬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