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奉贤作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之一,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把乡村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三农”作为优质稀缺资源,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新路。
●策划规划引领,持续强化制度供给。在奉贤区2035总规指导下,坚持先策划后规划,2018年底已经全面启动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成果。在奉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与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9大工程,针对农民增收、农民就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拟分批出台30个乡村振兴配套政策。目前,已经出台25个配套政策,走在全市前列。
●建设“三园”工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美丽家园”方面,奉贤区已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其中市级示范村为7个,今年将完成90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1万多户农户实施村庄改造。继吴房村之后,今年又有5个村入围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 “绿色田园”方面,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三区”划定工作基本完成;持续加大“二品一标”认证力度;落实万亩水稻绿色生产基地,启动庄行镇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与两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幸福乐园”方面,大力实施农民财产性收入倍增计划,推进镇级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精准帮扶,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2018年奉贤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常住居民。
●打造“三园一总部”,激活乡村振兴经济动能。奉贤把“三园(院)一总部”作为强化经济功能的有效载体,挖掘乡村自身禀赋资源优势,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和人才逆向流动,实现产业要素在乡村适度规模化聚集,实现大地公园、农艺公园共生发展,田园综合体、城市综合体、产业综合体联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全区上半年引进近百家总部经济,上半年税收达1.1亿元,其中农艺公园区域内共引进企业55家,税收达7600万元,多个总部有望年内建设完成。今年6月奉贤区召开乡村振兴招商推介会,吸引近百家企业参与,现场完成7家社会资本签约落户,并正式启动长三角乡村振兴(上海)股权投资基金。
【案例】
吴房村:产业融合共求发展“三金”保障农民增收
吴房村,位于“奉贤黄桃之乡”青村镇,是本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今年7月,市委书记李强调研奉贤区乡村振兴工作时,对吴房村的绿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一片生机勃勃的江南村景给予了高度肯定。
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吴房村一期项目,总投资1.4亿元,占地358亩。在建设过程中,吴房村积极引入上海国盛集团等社会工商资本的参与,并以上海市农科院等技术支撑,打造从种植、销售,到深加工、衍生品制造等农村产业融合的“黄桃+”全产业链。当地建立的“政策超市”,灵活提供宅基地置换、异地集中建房等5种途径,有效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吴房村已完成核心区61户宅基地20年租赁流转。
立足农民生活富裕,吴房村探索“租金+股金+薪金”的村民收益模式。其中,“租金”包括村民承包地流转租金和宅基房租金;“股金”包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及村民自愿个体入股分红;“薪金”则通过对现有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之转移就业变为按月领取工资的农业旅游服务人员和农业产业工人。项目运营成熟后,预计实现区域内村民户均年增收10万元。村里试点推进的“守护家园”计划,先期提供物业管理、颐养公寓服务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未来,还将优先招录本村村民,吸纳富余劳动力,推动家门口就业,实现从业人员占比80%以上。
目前,吴房村一期358亩核心区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涵盖吴房村东部片区、X点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已由中国美院完成规划设计,并开始实施建设。围绕“黄桃”特色产业,吴房村正推动“黄桃+IP”产业发展,打造8500亩“东方桃源”。
“百村”品牌:变“输血”为“造血” 走共育共享新路
在奉贤,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百村”系列。
这一品牌始于2013年。当时,奉贤区组织10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每村出资10万元(各占1%的股份),共同参股成立上海百村实业有限公司,建立全区经济薄弱村共有共育共享的联合发展平台,并委托区属优质国企具体运营管理,采取托底保障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项目收益。令人欣喜的是,在精心遴选、推进实施三期“造血”项目之后,“产权清晰、收益保障、资产增值”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到2018年,百村实业的物业面积达到14.1万平方米,村均增加经营性资产1000万元以上,每个薄弱村累计分红达320万元,一举摆脱了经济薄弱状况,成为上海地区农村精准扶贫与经济创新发展的典范。
2018年,奉贤区又先后组建了上海百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百村富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目前,百村富民公司已购置3.8亿元的产业楼宇,年回报率不低于6%,收益用于精准帮困农民。由此,百村公司成为百村系列,进一步深化区级统筹,拓展产业和物业的“造血空间”。
如今,奉贤区重点以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为契机,以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联动发展为抓手,以百村实业、百村科技、百村富民等为区级平台,以“百村+X”合作模式为载体,打响奉贤乡村振兴“百村”品牌,更好实现集体经济“共有、共育、共享”的统筹运营,让村民有更好的获得感。
“生态村组·和美宅基”: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作为上海南部中心城市的奉贤,是上海市郊区首家全国文明城区,也是民政部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017年起开展的“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工作,目前已创成“生态村组·和美宅基”1700多个,约占全区村组总数的75%,2019年将全面完成。
这一创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秘诀何在?
其一是,聚焦生态,解决乡村治理缺乏有效抓手的问题。“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以生态环境为切入口,建立起了清五违、清群租、清垃圾、河道美、绿化美、民风美的“三清三美”创建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全区农村地区共拆除违法建筑近227万平方米,清除违法违规企业1332家,整治河道近2901条(段),新增绿化面积169万平方米,拆除旱厕4482处、田间窝棚1242处,清运垃圾15万余吨。不少村民拍手称赞,“水清岸绿、景致如画的田园风光又回来了”。
其二是,划小单元,解决乡村治理低效粗放的问题。“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以范围较小、地缘相近、村民相熟的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小到一段沟渠、一条小径、一户人家,都在视野范围之内,实现了乡村的精细化治理。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原先淡薄的集体意识得到了重新激活,也从根本上减少了“整治-反复-再整治-再反弹”的现象发生。
其三是,制定公约,解决乡村治理规范约束不够的问题。通过宅基公约建立规范化的自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村民自治、民主和参与意识。在创建中,各村组成立自治管理小组,将创建中的难点问题转化为议题,并形成宅基公约。村民说,“谁家没有遵守公约,左邻右舍心里都有一本账,这户人家也难为情的”。宅基公约的普遍实施,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向上向好向美。
其四是,多方协同,解决乡村治理单一封闭的问题。随着乡村社会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单一的治理手段无疑难以应对差异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为乡村治理构建了部门、街镇支撑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共治格局。
【展望】
“三大片区”统筹布局,挥毫书写“全景式”乡村特色
目前,奉贤近三分之二的区域被划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奉贤乡村振兴也将迎来新的重大机遇。跳出“三农”研究“三农”,奉贤区下阶段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继续闯出一条符合奉贤实际、具有奉贤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切实抓好政策落地,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按照市级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与农村农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完善出台奉贤区相关集中居住的政策性文件,探索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与实施路径,解决好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政策早见效、农民早受益。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意愿,不断完善宅基地改革的政策超市,让老百姓可以选择满意的集中居住方式。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增强乡村振兴创新活力。设立开放性、竞争性政策,发挥10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探索乡村振兴项目打包立项、联合会审。建立引导性、激励性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属国企、社会资本、市场主体等参与乡村振兴,建立产业资源、资本、信息对接平台,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立足产业兴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国集联动和“三块地”改革,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在“五违四必”整治和土地减量化之后,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腾挪,与百村系列公司相结合,在新城或开发区投资物业,让村集体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和经营性收益。以“三园一总部”为经济动能迸发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特色资源,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农产品种植、精品民宿开发、招商运营为一体,打造产业兴旺的绿色田园综合体。
农业规划咨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导区规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规划、农民丰收节策划、农业嘉年华规划、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等。
联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