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到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农旅融合作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同时,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生态体验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加大。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000亿元,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农旅融合的主要模式
当前,根据旅游吸引物、旅游目的、主要客群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农旅融合总结为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7大旅游模式。
1、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将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相结合,以农村自然景观、农业工程设施、特色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优质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田园风景、参与农事活动、品购特色产品、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业知识等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耕、饮食、民俗、建筑等文化为特色,以当地特有自然环境、风俗、礼节、文化为旅游吸引物,通过节庆活动、歌舞表演、农耕技艺展示等旅游活动,展示当地农业旅游的特色文化内涵。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3、 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民以“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园”等形式,依托自家庭院、承包地、特色农产品及周边田园风光、自然景点等农业特色资源,以低廉价格为吸引力,开发观赏、参观、采摘等旅游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体验感和互动感。
4、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美丽村庄新面貌、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农业文化遗产地为旅游吸引物,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特色,开发观光旅游,满足外地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是区域旅游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5、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以突出乡村风情为重点,依托当地优美风景、清新气候、绿色生态、特色产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游憩、度假、餐饮、商务等功能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感和舒适度,比较适合短期休闲。
6、 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以农业嘉年华、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展览馆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提高游客对农业历史、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了解,充分体现农业园区的科技研究、推广示范、生产管理、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7、 健康养生旅游模式
凭借乡村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全的医疗及康健服务设施、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开发诸如康体、食疗、温泉、养生、森林氧吧等内容,吸引中老年和短期休养人群的城市居民来此养生、养老。与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不同的是,健康养生旅游模式在医疗服务水平、居住环境水平等方面要求更高。
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农旅发融合发展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一些微观和局部层面,对区域化的农旅发展缺乏对区域农业、农村、生态等的统筹、系统和动态的思考,导致农旅融合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顶层设计,联动氛围不足
在规划方面,“多规合一”理念落实困难,政府一般编制“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或旅游发展规划,但极少有编制农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无前瞻性、系统性的规划指引将促使农旅融合发展进入无序状态,导致区域农旅项目后期业态的丰富和延伸受限,联动发展氛围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部分乡镇或村庄在农旅发展或乡村建设方面缺乏上位规划的引导,发展动力不足,处于无序状态。
2、收入来源单一,联农效果不著
目前大部分农旅项目收入来源较为简单,多为门票销售、餐饮服务,缺乏其他配套性、附属性商品和服务(如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销售、住宿等)的开发补充。农业园区、开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农户并不能分享项目开发利益,农旅融合发展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待深入挖掘。
3、要素制约明显,开发程度不一
农旅项目建设用地及生产设施用地矛盾突出,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和农旅项目管理、运营人才严重缺乏,影响建设规模、建设质量、运营管理和功能水平。农旅融合目前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农业多元化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农旅项目缺乏内涵、文化体验程度低、创意性不足。
4、基础建设欠缺,同质现象突出
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进而导致农业旅游景点游客服务中心(站)、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垃圾收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农旅项目在客流高峰期时消防安全、餐饮卫生、住宿环境、道路交通等方面服务能力不足。许多农旅项目业态单一和结构较为单一,易于复制,长期发展受限,而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民俗文化、休闲康养型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5、政策保障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部分地区关于用地、规划、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鼓励不足、创新扶持力度不大、政策落实困难。另外,农村在执行旅游民宿建设标准、营业执照办理等方面存在缺乏指导、审批困难、无证运营等突出问题。在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科技应用不足,整体科技含量较低。
6、发展理念滞后,生态意识薄弱
部分地区对农旅项目发展理解不够深入,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农业农村的原生态性,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有的地区旅游发展积极性高,但缺乏规划设计和统筹发展,导致农业旅游发展混乱无序,有些地方乡村民俗文化为迎合旅游发展的需要而出现文化“庸俗化”现象。
7、品牌意识缺乏,竞争能力不强
部分地区政府、企业及农户对品牌重视不足,农产品变旅游产品意识不到位,开发力度不够,对现有品牌宣传力度不高,导致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全国层面,农旅融合发展受管理运营能力、资本投入、服务水平、技术支撑等多重限制,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整体竞争力薄弱。
案例:农旅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泾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为例
泾县作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拥有茶园6.3万亩,茶农约5万人,生产干茶2790吨,位居全省前十。其中名优茶(涌溪火青、汀溪兰香、普通尖茶、乌龙茶及少量红茶)产量1200吨,总产值近4亿元,均在宣城市遥遥领先。面对新形势,泾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上级政府的发展要求,以泾县省级现代生态农业(茶叶)示范区核心区为载体,立足项目区山水资源优势,以茶产业为依托,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升级现代茶产业与乡村旅游。
项目区位于泾县省级现代生态农业(茶叶)示范区核心区,范围涉及汀溪乡、蔡村镇、廊桥镇一乡两镇的部分区域,共8个行政村,涵盖茶园规模1.6万亩。在茶旅融合发展方面,项目区休闲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以农家乐为主,休闲旅游项目较少,业态单一,主题不明确,乡村综合开发程度较低,营销与管理方式传统,绿色生态意识缺乏、品牌影响范围有限,整体竞争力薄弱。针对以上问题,规划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茶旅融合发展策略。
全域化
根据项目区生产示范、产业融合、品牌培育、休闲体验、生态涵养等功能定位,确定“一心、两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对示范区内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村庄建设等做出统筹引导。按照大景区思维,鼓励引导各村庄立足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周边月亮湾、水墨汀溪、黄田洋船屋及古村落等现有景区资源,积极开展各项农旅活动,促进景区功能互补和有机串联。同时建立联动推进机制、严格的组织制度和政策支持制度(包括资金、科技等),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多样化
加快以茶为原料的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开发,丰富产品类型,满足游客对产品品质、产品包装、产品功能、产品创意等多方面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特色活动项目(兰香文化博览园、汀溪茶叶风情街、茶谷骑径、缤纷茶园、茶园驿站、一品天下茶文化园、徽文化观光茶园等),丰富游客体验活动内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企业或景区(农业园区)的联农带农效果,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标准化
在农业方面,推动企业和农户按标生产,加快“三品一标”发展,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在旅游方面,立足示范区现有生态景观,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完善道路、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确定绿色原生态的茶叶形状的木质标识,统一区域内宣传、户外设施等的形象,提高农村经营者素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营造农村乡风文明良好氛围,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特色化
充分挖掘当地徽文化、宣纸文化、戏曲文化和茶文化,突出当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民风民俗,以茶事体验为特色,按“寻茶—观茶—亲茶—悟茶”的思路进行活动设置,通过“视、听、嗅、味、触”的全方位体验,通过兰香文化博览园、汀溪茶叶风情街、一品天下茶文化园、徽文化观光茶园等农旅项目,将茶园与古建、古村等景观资源和茶文化、徽文化等文化资源融为一体,促进农耕文明传承提升,保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增强项目吸引力和软实力。
智能化
推进“互联网+”与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将智能化建设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多个重点环节。打造美丽乡村便民信息服务中心总平台、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三大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政务高效化、信息便捷化”的农业信息化格局。借助淘宝、京东、途牛等平台,实现农产品(旅游产品)销售、旅游活动组织、品牌宣传等智慧化发展。
生态化
遵循“两山”理念,实施“综合保护,有限开发”的原则,将项目区的茶园、山林划分为现状提升、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个程度,并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制定发展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求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防控、减肥减药等绿色生产技术,积极支持创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证,营造绿色生产环境,加强引导人居环境整治,保证山林、茶园、村庄生态可持续发展。
品牌化
培育塑造知名度高、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区域旅游品牌,打造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名片。将“泾县兰香”作为泾县尖茶的公共品牌和一级商标,构建“母子”商标与标识体系,加强监督和营销力度,保护品牌声誉。在品牌宣传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和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大力宣传和打造“贡茶·故里”的文化形象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积极开展茶艺表演,建设名茶文化园,制作茶主题文创品,全面提升现有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结语
农旅融合是实现乡村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以区域有机理论为基础的全域化、多样化、生态化策略将致力于解决区域“三生、三农、三产”等要素的充分协调发展,再结合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等产业化手段,可能是最终实现区域农旅高质量深度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农业规划咨询: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品牌规划、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区、乡村体系/村庄、农民丰收节策划落地、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
联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