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安徽礼赞】强产业 富农民 美乡村
从“高产攻关”到“供给侧改革”,从“包田到户”到“三变”改革,从解决温饱到建设美丽乡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从实施“三大行动”夺取高产,到种专用粮调优结构、调高效益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跨上新台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立秋前后,皖北平原上的夏玉米铺天盖地,浓绿无边,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皖江流域,一季稻纷纷拔节抽穗,风吹稻浪,碧波万顷。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曾几何时,“吃饱饭”是困扰普通国人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跨上新台阶。
2018年,我省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128亿斤增加到801.5亿斤。 195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仅有区区24.1亿元,而2018年,这个数字已达到4672.7亿元。与此同时,“菜篮子”更丰富了。去年全省生猪出栏2837.4万头,肉类总产量421.7万吨,禽蛋产量158.3万吨,牛奶产量30.8万吨,均比建国初期大踏步增长。
今年夏粮,我省总产达331.4亿斤,比去年增产9.9亿斤,总产居全国第三位;单产389.5公斤,比去年提高4.5%。而1950年,我省夏粮单产不足40公斤。
“建国初期,我省种植业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表示,这不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顺应农产品供求新形势,我省以调结构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把农业综合效益“调”上去,农业生产导向从高产转为高效。今年,全省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663万亩,约占小麦总面积38%;落实优质专用小麦订单893万亩,较上年增加15%;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685万亩,较上年增加5%。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我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广节药、节肥行动,实施有机肥替代计划,以土地深松、秸秆还田等持续改善地力。2018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88.97%,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推广良种良法,推动农业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融合”的脚步声日益清晰。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459家;接待游客达1.1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490亿元。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服务规范化态势。
从小岗村“包产到户”,到7729个村实施“三变”改革
——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70年的安徽农村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8月初,天气依然炎热,但小岗村石马新村三期的建设却热火朝天。“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迅速强起来,为办好村里的事提供了支撑。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去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今年上半年预计同比增长10%以上。
从小岗村农民按下18个红手印,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综合改革,我省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 2000年,我省毅然挑起全国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的重担,并于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全国提前一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改革更是不断向纵深发展,呈现多点突破的蓬勃之势。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2015年7月8日,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凤阳县小岗村举行,关友江等18位小岗村村民代表,喜笑颜开地领取了新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颁了证,土地就有了‘身份证’,变成了‘活资产’。”“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说,这下土地可以放心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到银行还能抵押贷款。 2016年底,我省提前一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
“三变”改革是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集体资产产权由“虚”转“实”,变为“真金白银”,最终让农民富起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7729个,占总村数的48.1%,超过全年30%目标任务18.1个百分点。此外,全省11731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村数的73%,同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2018年全省共有418个村实现分红,累计发放分红股金1.16亿元,人均累计分红100元左右。
2015年6月,我省先后三批在24个县(市、区)开展创设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专项试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支持近70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总额达27.64亿元。 “继续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根据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适应性强、应用性广的金融产品。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表示。
改革越深入,农村发展就越是活力迸发。
农民收入从1978年的113.3元,提高到2018年的13996元,增长百倍以上
——腰包鼓了,环境美了,农民日子更加甜美
1978年、113.3元;2018年、13996元。
这两组数字,是安徽农民生活巨大变化的有力注脚。从刚过百元到接近14000元,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实现百倍以上的巨大跨越,彰显发展之快、变迁之巨。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多年来,我省坚持紧紧围绕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增收。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不仅快于城镇居民,而且快于经济增速和全国平均增速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8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年初预定目标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四。
从关注生产力发展到乡村治理机制,再到人居环境,当前的乡村发展越来越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没改之前的旱厕,一到夏天臭烘烘的,到处都是蚊子、苍蝇。改厕之后,水一冲就行了,既干净又卫生,和城里人生活一样,环境变好了,人感觉就舒服。”在六安市金寨县白塔畈镇九树村,村民姚国青对家里的冲水式马桶赞不绝口。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截至去年底,全省改厕完成163.18万户。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自然村厕所卫生改造。
各地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用水、危房改造、电网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目前,全省有4997个省级中心村在建和已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省开展农村陈年垃圾集中清理,已累计处理各类垃圾960余万吨,完成258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 48个县(市、区)采取垃圾治理市场化PPP模式。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遍布江淮大地。
让农村携手城市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省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水平不断提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我省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下降到0.93%,2936个贫困村顺利出列。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农村孩子正在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年7月1日起,我省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待遇不再有差别。送戏下乡、送影下乡、各色“村晚”等文娱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淮北到江南,千千万万个古老的乡村焕发新颜。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向往正大踏步走进现实。
农业规划咨询: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品牌规划、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区、乡村体系/村庄、农民丰收节策划落地、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
联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