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对于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的江苏而言,必须把乡村产业振兴摆到重要位置,以现代化的理念、标准、思路系统谋划推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功能、挖潜力、重创新,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用业态创新的叠加效应,激活乡村产业增效增收的乘数效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新业态新模式赋予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新内涵
近年来,以横跨一二三产、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商贸城乡为特点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极。这既是乡村产业主动适应城乡关系重构、科技创新引领、生活方式演变的产物,也拓展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内涵。新业态新模式呈现三产跨界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特征。新业态新模式不只是单一产业形态的创新,也不是农村一二三产某一业态类型的简单增加,而是打破产业边界、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的现代产业形态。“十三五”期间江苏休闲农业、农产品网络营销额以20%以上年均增速发展,农业多元价值日益凸显,乡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步实现城乡资源要素集聚、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城乡互动融合、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趋势。江苏城镇化率超过70%,人均GDP超过1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19∶1,居民消费能力逐年提高,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多层次。新业态新模式顺应消费的动态需求和市场细分,在产品需求上,人们偏爱“新奇特精”,农业创意创新得到青睐;在消费方式上,注重便捷化,以电商开拓农产品流通新渠道;在精神层面上,渴求自然、感受乡愁,到乡村去成为时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农产品网销更是迅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激活城乡消费、加速乡村经济复苏。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江苏明确实施新一轮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更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拓宽农民就业空间,扩大增收渠道,让农民从种养领域向二三产业领域拓展,从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从农产品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股东、雇员等多重身份拓展。以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为例,产业年综合收入超过800亿元,全省有近54万农民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平均收入超过4万元,比农民人均收入高60%。
瞄准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发力方向
把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坚持需求导向,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
瞄准“多功能”,做精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在发挥食品保障、农民就业功能基础上,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向深度发力、朝广度拓展。涵养田园生态绿色发展,保护乡村原有机理,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建设美丽田园乡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兼容。推动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发掘乡村文化内涵,依托江苏特有的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让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更有味道、更具诗意。立足休闲体验创新发展,融入科普、康养、文体、创意元素,开发形式多样、个性突出的业态和产品,做靓一批精品景点线路,扩大“苏韵乡情”品牌影响力,实现“每天有景看、每月有花赏、每季有果尝、全年可农游”。
瞄准“云营销”,做大农村电商,让城乡市场流通更为高效。抓住产业数字化机遇,创新营销手段,发展农村电商,运用“互联网+”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用好手机新农具,加强新农民新主体网络营销技能培训,提高获取信息、线上销售能力,江苏已连续7年开展农产品电商“万人培训”。创新电商新模式,发展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社区拼购等业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模式,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促进农户、基地、市场紧密结合。营造畅流新环境,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增强仓储物流、项目孵化、营销策划等综合服务能力,构建适应农产品网销的供应链体系。
瞄准“全链条”,做强新型农产品加工,让特色产业更有效益。发挥农产品加工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前伸后延建设全产业链,挖掘全链条价值。聚焦“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副产品综合利用、梯次利用、全值利用,促进多元化发展、多环节增值。聚焦“个性需求”,在城郊周边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等产业,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等新型业态,满足消费需求。聚焦“集群集聚”,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综合园区集中,着力打造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集中的农产品加工集群,提升产业发展集聚度。
瞄准“新服务”,做优农业农村新型服务业,让农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顺应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特征,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满足多层次、便捷化需求。发展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各类主体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站式”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发展高质量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农村养老、文体健身、家政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拓展,建设农村社区便民服务点,推动新产业向品质化、多样化方向升级。
多维度协同推进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破除惯性思维,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主体跨界融合、业态跨界创新、要素跨界配置、利益跨界共享,协同推动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水平。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赋能乡村产业创新。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融入,强化与农村生产生活的交互联动;推广应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推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业集成;充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农村领域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拓展新兴业态发展空间。把主体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支撑。强化主体联动,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跟进,农民广泛参与,让小农户融入现代乡村产业;强化利益联结,推动价值链分配重心向农户倾斜,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联合体;强化创业创新,鼓励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返乡下乡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水平。以城乡融合、产镇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强化资源、要素、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由单纯依靠土地、劳力和投入等要素转到依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装备、生态等要素协同发力上来。强化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平台的集聚效应,促进政策集成、要素集中、产业集群、经营集约,更好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政策助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土地政策上,落实市县每年安排不少于5%建设用地,用于支持从事乡村新兴业态的三产融合项目,并允许点状供地;在金融支持上,用好省级乡村振兴基金,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融资授信;在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上,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新业态,注入资金资本、引入先进理念、引领行业发展。
农业规划咨询:市县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都市农业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农业农村投资机会研究、涉农企业战略咨询、农场园区企业管理咨询等业务。
联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