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表明,城乡融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和结果。目前,江苏城市化水平已达70%,正处于城乡融合的高级整合发展阶段。总结江苏城乡融合经验,拉长板、补短板,建构城乡融合样板,推动城乡整体现代化已经到了关键期。“十四五”时期,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产城融合为表现形式,以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平衡发展和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创造城乡融合新格局
在全球化网络化发展前提下,以全新视野和艺术化手段,结合当地历史特色和地方文化,打造个性化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吸引城市要素流向乡村。在城乡空间特色风貌上,村庄风貌应该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乡村的规划与建设,不能一个标准,一种样态。比如一个村庄的房子,要有多样化建造,不能一个村庄100栋房子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应学习欧洲的小镇小村。它们的建筑风貌都是个性化的,每个房屋建筑都具有艺术品特色,是有色彩的房屋和村镇。同时,要赋予每一个村庄一种功能,如赋予其文化主题功能、产品品牌功能、地方产业功能、历史文化景观功能等,让不同的村落产生内生的动力和新的生命。
着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类上市公司
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呈梯度化发展样态,苏南苏中和苏北发展有较大差异,要分类解决农村产业分散和规模小的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此,要有新思路,即工业和高科技发达地区要率先发展高科技农业。要注重解决梯度发展现状,在适应互联网快速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着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类企业上市公司。现在,全国500强农业龙头企业江苏有131家,“十四五”可以朝着倍增的目标上发展。要出台全新政策,鼓励农村发展智慧农业、规模农业和科技农业,创造农场经济,培育庄园经济,支持特色农业经济和电商农业及其与乡村相适应的各色“淘宝村”发展,以多样性的发展业态,促进和形成多样化发展的城乡融合模式。
以创业就业为“核”打造村镇经济
要善于运用“区域核理论”,以创业、就业为“核”打造村镇经济,推进“科技+生态+N”模式,并以此为引领,强化“文旅体工农商养”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区域产业体系。“一村一品”包括农副产品、文化产品和无污染的工业化类型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建设合理的创业、就业、生产和消费半径,使乡村能够生成文化自觉,创造自我发展需求。如“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再如借鉴德国经验,创造“城市等值化理念”和地域结构,使城乡融合形成“双向动力结构”,创造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村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为转化,从“引乡融城”到“引城融乡”,最终使城乡融合形成双向流动机制。同时,要把增加农民的资本性、资产性收入和娱乐空间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以文旅融合带动城乡融合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普遍适用于乡村发展的经济形态和业态。文化与旅游经济具有产业链长、从业面宽、就业门槛低的特点,加之结合乡村生态、地方文化、乡土特产和特色产业,可以很好地建构适应农村地方新经济成长的经济模式。另外,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发生深刻改变,不再仅满足于“住、吃、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要素上,还包括商旅游、养生游、运动游、研学游、休闲游、亲子游、民宿体验游、农副产品购物游等新的旅游要素。为此,要在不同的乡村形成不同的新功能和新场景。2019年的一项调查中,中国有近50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多数人都有每月多次到郊区、乡下旅游的愿望,这是一个可无限挖掘的市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要锚定目标任务、大胆创新实践,充分挖掘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和乡村的集体记忆,促进农村、农业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为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全域旅游赋能,全力把全域旅游打造成幸福产业。
加快农民向职业技术农民转型
现在,互联网在农村已达到一个较高普及程度,已形成“全球化乡村”概念,一个人或一个村庄都可以“买全球,卖全球”。如果每个村庄都能有特色产品,就可以参与全球的“新文化产业分工”。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畅通快捷,借助互联网,农民能够主动对外宣传,把农村的优质特色产品、美丽田园风光、独特风土人情向城里人、向全世界展示,把农村的价值与美丽传播到城市,传播到全世界。同时,能够快速获取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信息,进而做出快速的供给应变。因此,乡村比城市更需要能创业、能就业的空间,吸引城市生产要素到乡村发展,这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具体步骤。要把“田园城市理论”运用到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中来,立足乡村独特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以乡促城的作用。要反复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是如何将农民转化为市民和职业农民,培养“农业工程师”和“农业白领”。
发展和推广“精准农业模式”
精准农业代表了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精准农业又称为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业,发源于美国。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业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近年出现的专门用于大田作物(规模)种植的综合集成的高科技农业应用系统。精准农业因为强调精准,所以是一个完整的规模型、智慧与节能的农业工业化、科技化、智能化系统,是后工业社会的一个结晶。在精准播种、精准耕作和精准智能收割、精准加工的基础上,全面节水、节电、节能,可以全面推行智能化的AI机器人操作。精准农业囊括了我们所说的“智慧农业”“高科技农业”“智能农业”“AI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文创农业”等。精准农业的生产和农业产品加工全过程都在精准管控之下,而且是社会整体参与农业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前提下,一部智能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管理一个大型农场。目前,越南、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等国家都已开始探索“精准农业模式”,我们要把握5G发展新机遇,发展和推广“精准农业模式”。
让城市文明在乡村普及
城乡融合是中国整体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晶,在某种意义上说城乡融合是城乡现代化的制度型建设,也是建设高质量现代文明社会的举措。在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运行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人的现代化是关键,要通过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优质公共服务把现代化的人吸引到乡村,让城市文明在乡村普及,创造城乡融合的高质量现代化模式。
农业规划咨询:市县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都市农业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农业农村投资机会研究、涉农企业战略咨询、农场园区企业管理咨询等业务。
联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