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那么究竟何谓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全地域: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全领域: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
全要素: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全方位: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全过程: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全行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全时段: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全产业: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全空间: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已经是全域旅游非常重要的载体,同时乡村也是最易实现全域旅游的空间。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功能领域不断拓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全域旅游呈现五大特征,将旅游发展的最大潜力空间指向乡村:
全域旅游的“资源观”
从稀缺的垄断性观光资源,扩展到各类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乡村拥有秀美的田园生态、传承的民俗艺术、质朴的人际亲情、独特的民居遗产、闲适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景区之外,最宝贵、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集合体。
全域旅游“空间观”
从封闭的景区景点到无景区化的全域目的地。乡村自然、开放的场域特点,不同于城市与封闭式景区,符合全域化时代追求自由、个性、舒适的旅游消费需求,是承接旅游产业全域延展的最重要空间。
全域旅游“产品观”
从观光主导向多元化、多层次、品质化、创新型体验产品转变。乡村寄托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乡土情怀与乡愁记忆,是文人、创客、艺术家理想的精神家园,并拥有大量的闲置农宅、土地资源,是发展创新型旅游产品的最佳场域。
全域旅游“产业观”
从传统六要素的“小旅游”产业到一二三产联动的“大旅游产业”。乡村里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与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关联基因,适宜通过“旅游+”的方式,实现产业融合、效益提升和业态升级。
全域旅游“主体观”
从以政府、旅游企业为主到全民参与、全社会收益转变。乡村是中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有着巨大的扶贫开发需求。全域旅游时代全民参与、全社会收益的旅游发展理念,与乡村旅游发展本质诉求相契合。
乡村是践行全民参与旅游、实施旅游扶贫的核心战场,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成为热点与焦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每年带动200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是全域旅游的乡村版,是有别于城市的一种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长三角农业规划 安徽中农富通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